您好 欢迎来到!

农副产品供求网

渔业-克氏原螯虾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技术

时间:2025-04-24 来源:  作者:

技术概述:克氏原螯虾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水产养殖品种。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种质退化、产量与效益不稳定、病害增多等。为了推进克氏原螯虾的苗种规模化繁育及生态养殖,本技术主要提出了克氏原螯虾池塘主养、池塘虾蟹混养、稻田养虾和圩滩地增养殖等模式,内容涉及苗种生产、放养、投饲管理、池水调控和病害防治等环节,可作为广大养殖户开展养殖生产的参考。

增产增效情况:池塘专池繁育克氏原螯虾苗种,每亩可生产优质苗种10万~15万尾,可为8~10亩的主养池塘提供苗种;池塘可控化高效生态养殖克氏原螯虾,每亩养殖产量可达150~300千克;池塘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混养,每亩养殖产量可达商品虾50~75千克,河蟹50千克左右;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一般每亩生产克氏原螯虾商品虾75~150千克,水稻400~500千克;草荡、圩滩地增养殖克氏原螯虾,每亩可生产克氏原螯虾50千克,河蟹20千克,鱼类50千克。

技术要点:
1.池塘繁育优质克氏原螯虾苗种技术
(1)繁育池要求:
繁育池为土池,黏土或壤土,面积2~3亩,长方形,池深1.5米左右;进排水系统较完整,池埂坡比1∶3,不漏渗水,池底淤泥在10 厘米左右。池中移植好水生植物(水花生、伊乐藻等),水生植物面积占池面积的1/3~1/2,池埂边旱草丰富。
(2)亲虾选择与放养:
亲虾放养时间以8~9月为宜。要求规格40克/尾以上,性腺成熟、体色纯正、附肢齐全、无伤病,体质健壮。亲虾最好是天然大水体中的野生虾,有条件的雌雄异地选择为好,雌雄比为1∶(1.2~1.5)。
放养密度为50~70千克/亩。经过长途运输的亲虾放养时要进行缓适处理,将虾和运输箱一起放入池水中浸泡,取出放在岸上1~2分钟,如此反复2~3次后进行放养,放养时要全池多点散开放养。
(3)饲料投喂:
亲虾放养后及时投喂饲料,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日投量为虾体重的3%~5%,10月前可适当投喂新鲜杂鱼;日投2次,上午8~9时和下午17~18时,以下午投喂为主,投量占日投量的70%;当幼虾出现后,可适当增加投喂青虾饲料,投喂量根据池中出苗量和吃食情况及时增减。
(4)池水调控:
繁育池水体要保持肥、嫩、活、爽,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10月前每7~10天换水1次,每次20~30厘米,11月后可根据养殖池水进行注换新水;当幼虾出现后要适时增施基肥,每亩可施入腐熟的鸡糞50千克;冬季基本保持水位在1米以上,要求基本稳定。
(5)日常管理:
①在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期间,要防止野杂鱼入池,如发现应及时杀灭;
②亲虾放养后要防治鸟害,冬季要防治鼠害;
③每天坚持早晚巡塘,观察繁育池水质,亲虾的吃食、活动,幼虾的数量与规格,检查水草的生长、防逃设施等;
④专人负责,做好每天塘口记录。
(6)捕捞与运输:
繁育池中的捕捞可分亲虾捕捞与幼虾捕捞,在3~4月用大眼地笼诱捕亲虾,可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和产量;从4月初开始进行幼虾捕捞,通常小眼地笼网捕捞,捕出的幼虾应及时放养。
幼虾通常用干运法进行运输,运输工具为聚乙烯网布的钢筋网箱,规格80厘米×40厘米×15厘米;幼虾装运前添加水草保持运输环境湿度,再在水草上均匀放一层幼虾,通常一个运输箱可放幼虾5~10千克。

2.池塘可控化高效生态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
(1)池塘要求:
池塘进排水系统完整,面积5~15亩,水深1.2~1.5米,设浅水区和深水区,浅水区占全池2/3左右,池塘土壤以黏土或壤土为宜,四周用加塑料布的聚氯乙烯网片作为防逃设施;池中移植水草,面积占全池的1/3~1/2,水草品种有马莱眼子菜、伊乐藻、菹草、水花生、水葫芦等;养殖中架设微孔增氧设施,风机功率每亩配备0.15千瓦。
(2)苗种放养:
3~5月放养规格100~300尾/千克的克氏原螯虾苗种1.5万~2万尾/亩,如池塘条件好,养殖经验足可增加到3万尾/亩以上。
(3)池水管理:
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池水要掌握“春浅、夏满和先肥、后瘦”的原则。早春适当施肥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夏季透明度控制在40厘米以上。养殖前期每周加水或换水1次,每次15~30厘米,高温季节每2~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厘米,保持水体“嫩、活、爽”。养殖期间每隔15~20天泼洒1次生石灰水,用量为每亩10千克,或泼洒1次微生物制剂。养殖池塘的水位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定,春季水位一般保持在0.6~1米之间,夏季水深可控制在1.5米左右。
(4)投饲管理:
饲料应以配合饲料为主,根据克氏原螯虾生长特点,要求幼虾饲料蛋白质含量大于30%,成虾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大于26%,饲料溶散时间5小时以上。日投喂2次,分别在7~9时和17~18时,以傍晚为主,投饲量占日投量的70%,在春季和晚秋水温较低时,在傍晚投喂1次就可。饲料应在岸边浅水处、池中浅滩和虾穴附近多点散投。
(5)日常管理:
①水草养护。早春要浅水、施肥、早投饲,促进水草生长,夏天水草旺盛时要定期刈割,避免水草老化死亡,引起水质变化。
②早晚巡塘。观察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活动、摄食、蜕壳和死亡等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定期测定水温、透明度、溶解氧、pH等水化指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③定期检查、维修防逃设施。遇到大风、暴雨天气更要注意,以防损坏防逃设施而逃虾。
④做好塘口记录。塘口记录专人负责,记录内容详细,数据翔实,记录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总结性的语言。
(6)病害防治:
养殖病害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克氏原螯虾的病害主要在5~7月发生,所以在4月初就要做好防病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①移植好水生植物;
②控制好存塘虾量;
③提早投喂精饲料,提高虾的抗病力;
④调控好养殖水质,定期泼洒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
⑤在4~7月每隔20天用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1次;
⑥每20天投喂1次药物饲料,连续投喂5天,药物饲料的制作方法为用0.2%维生素C+1的大蒜+2%强力病毒康,水溶解后用喷雾器喷在饲料上投喂。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主要敌害生物有鸟类、老鼠和小杂鱼。对鸟类采取人工驱赶的办法;对老鼠采用药物灭杀的办法;对小杂鱼一是进水时网滤,二是放养适量鳜鱼控制,三是用杀鱼药物拌配合饲料杀灭。
(7)及时捕捞:
克氏原螯虾由于个体生长发育速度差异较大,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捕大留小,稀疏存塘虾量,苗种放养后1个月就可捕捞,一般用地笼诱捕,地笼网目2厘米以上,减少小虾的捕出率,捕捞时要轻、快,拣出的小虾要及时回塘。在9~10月捕出所有的虾,清塘消毒,准备第二年养殖。

3.池塘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混养技术
(1)池塘要求:
池塘进排水系统完整,面积10~20亩,水深1.2~1.5米,设浅水区和深水区,浅水区占全池2/3左右,池塘土壤以黏土或壤土为宜。池塘四周加设防逃设施,防逃设施材料因地制宜,可选用石棉瓦、水泥瓦、塑料板或加塑料布的聚氯乙烯网片等作为防逃设施。
(2)放养前准备:
①池塘清整、消毒:苗种放养前抽干池水,对池塘、池埂、进排水渠等进行人工修整。每亩用100~120千克生石灰干法清池消毒,清除敌害生物。池内及四周的杂草不要清除,四周池埂上栽种高秆植物或高大的意杨树。养殖中架设微孔增氧设施,风机功率每亩配备0.15千瓦。
②种植水草池塘清整好之后,要进行水草的种植,水草种植面积占全池的1/3~1/2;池中种植水草的目的一是提供饵料,二是提供隐蔽场所,有利于蜕壳,避免互相残杀,三是净化水质,主要种植的水草品种马来眼子菜、伊乐藻、菹草、水花生、水葫芦等。
③施基肥:水草种植后要施基肥,一般每亩施放腐熟的有机肥200~250千克,可以全池泼洒,也可分多点堆放于池边的浅水区。施放基肥一是可以培养池水中的饵料生物,使得虾苗一入池即可摄食到适口的优质饵料,有利于提高虾苗的成活率;二是有利于种植的水草生长,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④投放活螺蛳:在苗种放养前或开春时,通常每亩投放活螺蛳150~200千克,活螺蛳既是河蟹和克氏原螯虾的优质活饵料,也有净化养殖水质的作用。
(3)苗种放养:
①克氏原螯虾苗种放养:
ⅰ.放养克氏原螯虾亲虾:亲虾放养在养殖前一年的9~10月进行,亲虾要求规格在20~30尾/千克、体色纯正、体表光滑、附肢齐全、体质健壮、活动迅速,每亩放养10~15千克,雌雄比(1.2~1.5)∶1。
ⅱ.放养克氏原螯虾苗种:虾种放养在当年的春季进行,每亩放养规格200~400尾/千克的克氏原螯虾苗种15~20千克。
②河蟹苗种放养:河蟹苗种放养最好在冬季进行,放养规格为100~200只/千克的一龄蟹种,质量要求体色纯正、体表光滑、附肢齐全、体质健壮、爬动迅速、规格整齐,每亩放养300~500只。
(4)饲养管理:
①投饲管理:
ⅰ.饲料要求:饲料以配合颗粒饲料为主,搭配新鲜小杂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大于26%,饲料溶散时间在5小时以上。
ⅱ.投喂方法:日投喂2次,上午8~9时喂日投喂量的30%;下午17~18时喂日投喂量的70%。饲料沿四周撒喂,中间撒喂在水草上,新鲜小杂鱼在配合饲料投喂后投放,以利于河蟹摄食生长。实际投喂量要根据虾蟹的活动、蜕壳、吃食、天气等情况而定,一般饲料投喂后3小时基本吃完为佳。
②水质调控:养殖池水应遵循“春浅夏满、先肥后瘦”的原则进行,通常3月份水位控制在60厘米左右,以后每隔10~15天加水10厘米,到6月时达到池塘最高水位,养殖期间每10天注换水15~20厘米;养殖池水前期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中后期控制在40厘米以上;定期泼洒生石灰、EM微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等,调节养殖池水,改善养殖环境。
③水草养护及活螺蛳补充:水草种植后要加大饲料投量,减少虾蟹吃食水草,有利水草的生长;到了夏季,水草生长旺盛,当水草长到水面时,因水温过高而引起死亡,所以要及时刈割水草,刈割后的水草重新长出嫩枝,有利于虾蟹吃食水草。到6~7月,根据池中活螺蛳的存塘情况,进行必要的活螺蛳补充,通常每亩要补放活螺蛳100~150千克。
(5)日常管理:
每日坚持巡池两次,观察虾蟹的吃食、蜕壳、生长、病害等情况,检查防逃设施、进排水渠、增氧机等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做好各项生产记录,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苗种、饲料、渔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采购和出入库记录、种苗放养记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记录、水质检测记录、病害防治记录(包括处方人、药物名称和用药方法等内容)及其他化学品使用记录等。
(6)病害防治:
参照池塘可控化高效生态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中的病害防治。
(7)捕捞:
虾蟹混养池中克氏原螯虾的起捕,通常在5月开始,到10月结束,捕捞工具一般为捕虾地笼网,在捕捞克氏原螯虾时河蟹也会进入地笼网中,对河蟹有损伤。因此,在捕捞时起捕收笼要及时,动作要轻快,地笼网经常暴晒可减少河蟹的进入。

4.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
(1)田间工程建设:
①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度要求50~70厘米,宽为50厘米以上,田埂基部加宽到1~1.5米,捶紧夯实。养殖稻田四周用加塑料布的聚乙烯网(规格1厘米)围栏成防逃设施。
②设置进、排水口:进、排水口设在稻田相的对两角,进水口宽为30~50厘米,排水口为50~80厘米。进、排水口上需安装网片或金属丝网片等栅栏。
③开挖虾沟: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宽2~5米、深70~80厘米的环形沟,挖出的土用于堆筑堤埂。田块较大的可在田中开挖十字或井字形田间沟,田间沟宽1~3米、深60厘米,并与环沟相通。环沟和田间沟占总面积的15%~20%。
(2)虾苗放养:根据稻田实际有效面积,通常在4~6月放养规格150~300尾/千克的克氏原螯虾种苗1.5万~2.0万尾/亩;种苗放养在虾沟中,沿虾沟均匀取点投放,以免虾苗过于集中在某一段,引起虾苗死亡。
(3)水质管理:稻田养殖虾,水质管理十分重要,结合稻田生产合理管水,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换水,使虾沟内的水保持清新。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①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水位:4~6月份虾苗虾种放养之初,为提高水温,虾沟内水深要浅;7月份水稻栽插返青至拔节前,田面保持3~5厘米水深,让螯虾进入稻田觅食;8月份水稻拔节后,可将水位提到最高,水稻收割前再将水位逐步降低直到田面露出,准备收割水稻。
②根据天气、水质变化来调整水位:通常5~6月份,每7~10天加换10厘米;7~9月份高温季节,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水10~15厘米;10月份后每15~20天换1次。平时还要加强观测,水位过浅要及时加水,水质过浓要换新鲜水。换水后水位要保持相对稳定。
③根据水稻晒田、治虫要求来调控水位:养虾稻田应采取轻烤的办法,将水位降至田面露出水面即可。烤田时间适当减短,烤田结束随即将水加至原来的水位。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喷药治虫,喷洒农药后要更换新鲜水。其他饲养管理措施可参照池塘可控化高效生态养殖克氏原螯虾模式执行。

5.草荡、圩滩地增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 
草荡、圩滩地十分适宜克氏原螯虾生活和生长。利用草荡、圩滩地优越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生物饵料增养殖克氏原螯虾,具有省工、省饲、投资少、成本低、收益高等特点,在此条件下,通过对克氏原螯虾资源的保护,可以和鱼、蟹混养,与水生经济植物共生。
(1)养殖水体选择:
进行增养殖克氏原螯虾的草荡、圩滩地应选择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水生植物和天然饵料资源比较丰富,水位稳定且易控制,尤其以封闭式草荡、圩滩地最为适宜,起捕率高。
(2)设施建设:
开挖一定的养虾沟或河道,特别是一些水位浅的草荡、圩滩地。通常在草滩四周开挖,其面积占整个草荡的30%。虾沟主要的作用是春季放养虾种、鱼种,冬季也可为克氏原螯虾栖息穴居的地方。养殖区域要设置防逃设施,尤其是进排水口需安装栅栏等防逃设施。
(3)种苗放养前的准备:
①清除敌害鱼类:对草荡、圩滩地增养殖克氏原螯虾危害较大的鱼类有黑鱼、鲤鱼、青鱼等鱼类,在克氏原螯虾种苗放养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除,方法是用数台功率较大的电捕鱼器并排前行,来回几次清除草荡、圩滩地内的敌害鱼类。
②改良水草种类和控制水草生长:草荡、圩滩地内水草覆盖面应保持在70%以上,水草不足时应移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等水草。另外,根据草荡、圩滩地内水草的生长情况,不定期地割掉水草老化的上部,以便使其及时长出嫩草,供克氏原螯虾食用。
③投放足量螺蛳:
草荡、圩滩地内清除敌害生物后开始投放螺蛳,螺蛳投放的最佳时间是2月底到3月中旬螺蛳的投放量为每亩200~300千克,让其自然繁殖。当水域中螺蛳资源不足时,要及时增补。
(4)种苗放养:
草荡、圩滩地放养有两种放养模式,一种放养的方法是在7~9月按每亩投放经挑选规格40克/尾以上的克氏原螯虾亲虾18~25千克,雌雄性比(1.2~1.5)∶1,投放亲虾后不需投喂饲料;第二年的4~6月开始用地笼、虾笼捕捞,捕大留小。另一种是在春天4~5月每亩投放规格为100~200尾/千克克氏原螯虾虾苗25~30千克,6月开始捕捞。通常养殖产量每亩可达到50千克左右,年底保存一定数量的留塘亲虾,用于来年的虾苗来源。
草荡、圩滩地放养克氏原螯虾后,要适当放养些河蟹、鳜鱼和鲢、鳙鱼,通常每亩放养规格为50~100只/千克的一龄蟹种100~200只,鳜鱼种10~15尾,一龄鲢、鳙鱼种50~100尾,充分利用养殖水体,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5)饲养管理:
①投饲管理:草荡、圩滩地增养殖克氏原螯虾一般采用粗养的方法,充分利用草荡、圩滩地内的天然饵料。但在6~9四个月中要适当投喂饲料,以提高养殖产量,一般每天投喂1次,在傍晚投喂,饲料投喂后要检查吃食情况,一般投喂后2小时吃完为宜。
②水质管理:3~4月伤草荡、圩滩地的水位可浅一些,随着气温升高,鱼、虾、蟹吃食能力增强,应及时通过水闸灌注新鲜水,使水保持1~1.2米,使克氏原螯虾能在草滩觅食。7~8月份气温高,可将水位逐渐加深并保持相对稳定,以增加鱼、虾、蟹的活动空间。秋季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补进新水,保持水质良好,有利虾、蟹、鱼的生长、肥育。
③日常管理:建立岗位管理责任制。实行专人值班,坚持每天早晚各巡视1次,严格执行以“四查”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责任制。一查水位水质变化情况,定期测量水温、溶氧、pH等;二查克氏原螯虾活动摄食情况;三查防逃设施完好程度;四查病敌害侵袭情况。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做好值班日记。
做好防汛工作,草荡、圩滩地一般都是在地势低洼的水网地区,有的还有泄洪等任务。因而凡有条件的,都要备足一定的防汛器材,并提前搞好田埂、防逃设施的加固和网拦设备,避免因洪水漫荡造成鱼、虾、蟹的逃逸。
(6)捕捞:
克氏原螯虾在饵料丰富、水质良好、栖息水草多的环境中生长迅速,应及时捕捞,通常在5~6月份用地笼开始捕虾,捕大留小,一直到10月份天气转凉为止,9~10月份草荡、圩滩地中降低水位捕出河蟹和鱼类。9~10月份捕捞的抱卵虾要留下专池饲养,作为翌年养殖的种苗来源。

注意事项:
1.池塘专池繁育克氏原螯虾苗种技术
(1)繁育池中要经常清除野杂鱼,野杂鱼会吃食克氏原螯虾幼虾。
(2)饲料投喂要充足,冬季也要投喂适量的饲料,尤其早春的饲料,要开食早,投足投好。
(3)早春要适时肥水,可保护池中水草,减少青苔的发生。
(4)池埂坡上的岸草要保护,如没有可移植水花生,有利于亲虾挖洞穴居。
(5)早期幼虾运输装箱要少,4~5月幼虾较嫩,怕挤压;6月后运输幼虾气温较高,可用空调降温,不能在箱中加冰降温。

2.池塘可控化高效生态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
(1)克氏原螯虾苗种要就近取苗,规格不必整齐。
(2)在池塘四周离池埂1.5~2米处可移植水花生,用绳围栏固定,也可放养水浮莲、水葫芦等浮水植物。
(3)在上市季节适量投喂新鲜小杂鱼,以提高商品虾的质量;配合饲料要保持新鲜,在养殖场保存的时间应控制在3个月以内。
(4)养殖期间要经常清除野杂鱼。
(5)苗种放养前要清除所有的存塘虾。

3.池塘克氏原螯虾与中华绒螯蟹混养技术
(1)一龄河蟹种规格要大,放养时间最好在冬季。
(2)养殖池水早春水位要低,加水要慢,逐步提高水位,可控制克氏原螯虾出洞数量,降低池塘中的生物量。
(3)上半年生产主要针对克氏原螯虾,下半年重点对河蟹的养殖管理。
(4)其他注意点可参照池塘可控化高效生态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

4.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
(1)为了便利水稻的机械化耕种和收割,在虾沟上修建3米宽的机耕通道方便下田作业,环沟由管涵连接。
(2)虾沟中要移植一定量的水草。
(3)饲料投喂在傍晚进行,饲料投喂在虾沟滩上和沟边田埂上;投饲量根据吃食情况而定,一般以投饲后3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4)水稻收割后要稻草还田,稻草要散放,不要成堆。

5.草荡、圩滩地增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
(1)要彻底清除好野杂鱼,尤其是消灭掉养殖水体中的肉食性鱼类。
(2)要移植好养殖水体中的水草,最好有适当的挺水植物。
(3)定点放置单个虾笼,检查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情况。
(4)对于挺水植物较多的草荡,可用编织布搭建食台。

适宜区域:全国淡水养殖区域。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茶亭东街79号
   
邮政编码:210017
   
联系人:唐建清
   
联系电话:025-86581553
 
电子邮箱:jstjq@163.com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本网概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