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

农副产品供求网

畜牧兽医-牛羊主要疫病防控技术

时间:2025-04-24 来源:  作者:

牛羊主要疫病防控技术,是以疫苗免疫和疫病诊断为主要手段,结合疫病监测、治疗和消毒等措施,对牛羊实施科学管理模式,构建养殖业生物安全体系。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和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增产增效情况:在养殖过程中,采用免疫、消毒、监测等综合防控措施,减少牛、羊主要疫病的发生率,促进牛、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牛、羊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显著,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广阔。

1.牛羊口蹄疫防控技术
(1)主要症状:患病牛羊口腔、蹄部、乳房有水疱和烂斑,体温上升,高达40.5~41.0℃,大量流涎,蹄部红肿,逐渐形成水泡,最终变为结痂。有的发生化脓,跛行,甚至蹄壳脱落。其中年幼牛羊发病最严重,死亡率高。最终确诊病例,须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
(2)免疫接种:目前,接种疫苗是国际上公认的防治口蹄疫的有效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所有养殖户的牛羊都要坚持一年两次的春秋防疫注射,发生疫情时,在疫区,受威胁区实行强制免疫。先由疫区外的安全区开始,再注射受威胁区,最后注射疫区内的健康牛羊。目前,普遍需要免疫接种的口蹄疫疫苗包括O型-亚洲Ⅰ型双价疫苗。疫苗由国家免费提供,各地动物防疫部门组织免疫接种工作,养殖户应当积极配合。采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可以评价免疫效果。
(3)疫情处理:该病是一类动物疫病,发病时不应治疗,而应进行彻底的扑灭工作。发现疑似疫情时,任何人都有报告疫情的权利和义务。发生疫情时,应立即逐级上报,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就地扑灭,最后一头病畜扑杀或死亡14天后,无新发病例出现,经彻底消毒后,报请上级批准解除封锁。
(4)消毒灭原:被患病牛羊污染的圈舍、饲槽、工具和粪便,用2%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药,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要求,可在几分钟内杀灭病毒。
(5)检疫净化:引进牛羊时,要经过检疫和隔离观察,防止引进感染的动物。可以用检测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的ELISA试验,检查和淘汰阳性畜。

2.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
(1)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的病羊,体温迅速升高至40~41℃,食欲减退、被毛凌乱、唾液分泌增多,口腔和眼睑黏膜潮红,口腔黏膜易出现灰色坏死灶。严重时出现水样腹泻,伴有难闻的恶臭气味。病羊多伴有肺炎症状。初次发病的地区,羊的死亡率可达50%以上。
(2)鉴别诊断: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表现及实验室检验,即可将小反刍兽疫与牛瘟、巴氏杆菌肺炎、羊传染性肺炎、蓝舌病、口蹄疫、羊痘等疫病象鉴别。实验室检验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采用PCR方法检测病料中的病毒。
(3)疫情处理:小反刍兽疫是一类动物疫病,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或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疫情进行严格处理,采取封锁、扑杀、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以及疫源的追踪调查和处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扑灭疫情。
(4)防治措施:目前,世界各国对小反刍兽疫的治疗仍无有效的方法,对于已发病牛羊可以采用土霉素、四环素以及磺胺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防止细菌等微生物的继发感染,也可以考虑使用疫苗免疫接种。小反刍兽疫活疫苗接种后可以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用于在受威胁地区建立免疫隔离带。
(5)检疫和限制移动:该病以接触传播为主,引进牛羊时,要经过检疫和隔离观察,防止引进感染的动物。在没有使用疫苗的地区,可以用ELISA试验,检查和淘汰抗体阳性畜群。

3.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
(1)主要症状: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以母牛发生流产和不孕,公牛发生睾丸炎和不育为特征。妊娠母牛的主要表现是流产,有的病愈后长期排菌,可成为再次流产的原因。有的经久不愈,屡配不孕,终被淘汰。确诊和鉴别诊断应进行实验室检查,方法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2)免疫接种:按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实施免疫。我国常用疫苗有19号布鲁氏菌苗,羊5号苗和猪2号苗。特别注意对怀孕的牛羊免疫接种,易引起流产。
(3)消毒灭原:普通消毒药如1%~3%的石炭酸溶液3分钟就可杀死布鲁氏菌,2%的福尔马林溶液15分钟可将其杀死。另外,使用3%的漂白粉溶液, 20%的石灰乳、苛性钠溶液大面积消毒效果都很好。

4.结核病防控技术
(1)主要症状:患病牛羊日渐消瘦,食欲减退,被毛粗糙无光,有时流淡黄色黏液或脓性鼻液,肺区常伴有啰音,乳房淋巴结肿大,有的病例还表现顽固性下痢,粪中混有黏液和脓汁等症状。
(2)疫病诊断: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也是目前牛群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牛结核菌素皮内试验是目前奶牛场所采用的主要诊断方法。诊断牛结核用牛型结核菌素。如果注射局部肿胀面积达35毫米×45毫米以上或注射前后的皮厚差在8毫米以上,或者点眼后出现脓性眼眵,均判为结核菌素阳性反应。
(3)防治措施:目前,无菌苗可供接种,防制本病主要依靠检疫隔离和卫生消毒。对病牛应及时淘汰,不提倡治疗。

5.羊痘防控技术
(1)主要症状:患病初期,病羊体温迅速升至40℃以上,在皮肤、腹股沟、腋下和会阴等部位可见明显的局灶性充血斑点,出现红斑、丘疹、结节、水疱,严重的可形成脓疱。
(2)免疫接种: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档案。所用疫苗必须是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合法疫苗。
(3)消毒灭原:建立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羊舍、羊场环境、用具、饮水等应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饲养场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内置有效消毒剂。

6.奶牛乳房炎防控技术
(1)主要症状:临床型乳房炎症状明显,患病乳区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乳汁出现絮状物,并伴有血液、絮状凝块等。隐性乳房炎难以诊断,须进行实验室检测,方可确诊。
(2)疫病治疗:乳房炎的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用盐酸左旋咪唑在泌乳期以体重计算按7.5毫克/千克一次内服,有效率为58%;分娩前1个月有效率可高达75%以上。临床性乳房炎来说,抗生素仍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其次是磺胺类药物。在饲养上,应适当限制喂精料和饮水,并尽可能地把病牛关放在清洁、干燥、温暖的厩舍内,保持安静。可用挤乳及按摩疗法、冷敷、热敷及涂擦刺激剂、乳房内注入药液。

7.炭疽病防控技术
(1)主要症状:急性病例表现呼吸困难、体温升高、黏膜发绀、口和鼻孔等天然孔有红或暗紫红色血液流出、血液不凝固、抽筋和惊厥等危重体征,十几分钟到数小时后死亡。
(2)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结合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但要与巴氏杆菌、气肿疽、恶性水肿及焦虫病作鉴别诊断,严禁剖检。
(3)防控措施:预防性注射无毒炭疽芽孢苗及炭疽2号芽孢苗。疾病发生后,应立即逐级上报,并要按传染病封锁、治疗、预防接种疫苗和环境污染处理等方法进行综合性处理,以防止炭疽病的流行扩散。

8.牛病毒性腹泻病防控技术
(1)主要症状:病牛厌食,鼻漏,流涎,呼气恶臭,口内黏膜损坏,严重腹泻(初始是水泻,后带有黏液和血)其间对继发感染非常敏感,在有害菌(如巴氏杆菌、昏睡嗜血杆菌、霉形体等)存在时很易引发继发病症。母牛妊娠期间感染时常发生流产,或产下有缺陷的犊牛。
(2)疫病诊断:诊断具有一定困难,不过出现临床症状和病变的病牛达50%,大多数牛只呈现亚临床感染或轻微感染,最终确诊均需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3)治疗措施:尚无有效疗法,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疗法促进康复,抗生物和磺胺类药物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免疫可采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来防控本病。

9.副结核病防控技术
(1)主要症状:该病病程较长,患病牛羊体重逐渐减轻,间断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稀粥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患病末期可并发肺炎,患病牛羊多数最终衰竭而死。
(2)鉴别诊断:根据流行特点和临诊症状可初步诊断。但确诊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应与胃肠道寄生虫病、营养不良、沙门氏菌病等相鉴别。
(3)防治措施:副结核病无治疗价值。主要是发病后的预防措施,用变态反应进行检疫,阳性病羊,及时淘汰,经济价值低的一般生产群应立即将整个羊群淘汰。对圈栏彻底消毒。

10.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防控技术
(1)主要症状:临床上分为呼吸型、生殖道感染型、脑膜脑炎型三种。主要使奶牛产奶量大减,甚至停产。最近几年,还可使胎儿感染引起青年母牛发生流产。
(2)疫病诊断: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本病,确诊要做病毒分离。
(3)防治措施:无特效药物,防制采取检疫、隔离、封锁、消毒等综合措施,采取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未被感染牛接种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

11.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1)诊断要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山羊特有的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高热、咳嗽、纤维性肺炎和胸膜炎。体温升高,发抖,呼吸加快,咳嗽。孕母羊可发生流产。4~5天左右,病情恶化,最终窒息死亡。
(2)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隔离病羊开,用青、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且给所有健康羊的饲料中加土霉素等抗生素。

12.羊梭菌性疫病
(1)诊断要点:羊梭菌性疾病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等病。这类疾病大多发病急、病程短、致死率高,药物治疗甚微,可造成羊的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极大,俗称血肠子病、跳崩子病、苦胆病。
(2)防治措施:每年定期注射羊梭菌疾病三联四防氢氧化铝免疫2~3次,加强放牧管理,将羊只转移到地势高、干燥的地区放牧,早上不宜出牧太早。定期消毒,对被污染的圈舍和场地、用具,用3%的烧碱溶液或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技术依托单位:
1.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邮政编码:100125
     联系人:徐百万,田克恭,王传彬
     联系电话:010-62829730,62829731
2.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吉林省吉林市左家特产研究所
     邮政编码:132109
     联系人:武华,王炜
     联系电话:010-51571926,010-51571927
3.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联系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412号
     邮政编码:010020
     联系人:赵心力,李瑞刚
     联系电话:0471-4342287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本网概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