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A.草原虫害微生物防治技术
近几年来,草原虫害发生和危害面积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草原蝗虫、草原毛虫、草地螟、黏虫等虫害在不同地区对草原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为了防治这些虫害,每年要喷洒大量化学农药。化学农药不仅对草原环境产生污染,而且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对害虫天敌等有益生物构成伤害,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由于失去了天敌的自然控制,因此容易导致某一种害虫大规模暴发。草原虫害微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的天敌微生物,有选择性地防治害虫。在有效控制害虫的同时,不伤害其他有益生物,保护草地生态平衡。经过草原技术推广部门多年的试验,已经成功应用于草原害虫生物防治的技术有:蝗虫专性寄生真菌绿僵菌防治蝗虫;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草原毛虫;类产碱假单胞菌和Bt的复配制剂防治草原蝗虫、草原毛虫、草地螟、黏虫等害虫。上述生物防治技术对害虫的防治效果都能达到90%以上,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
技术要点:
1.绿僵菌防治蝗虫技术
绿僵菌油悬浮剂,其有效成分为绿僵菌分生孢子。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菌丝体穿透蝗虫体壁而使其致病而死亡,在条件适宜时在田间蝗虫种群间能持续侵染扩散。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在干旱条件下应用效果稳定,具有专一性强、毒力高、杀蝗谱广、抗污染力强、耐高温等较多的优良特性。产品在田间的应用效果稳定;绿僵菌油悬浮剂以大豆色拉油等植物油为溶剂,施药前“真菌农药稀释液”稀释(稀释液中含增效剂、稳定剂等成分),增强了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在干旱条件下应用效果稳定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杀虫真菌农药的毒力,减少了二次污染。
经毒理学试验,大白鼠急性经口、急性经皮试验,杀蝗绿僵菌孢子母粉对人体属微毒类,对眼睛、皮肤刺激试验结果表明不具刺激性、无致敏性以及无致病性。有效成分为自然界存在的虫生真菌,制剂和稀释剂均为食用植物油。
防治对象:常见飞蝗及各种草地蝗虫,如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小车蝗、黄脊竹蝗、棉蝗、稻蝗等。
使用方法:使用前将杀蝗绿僵菌油悬浮剂与真菌农药专用稀释液按1∶2~1∶5的比例混匀后立即使用,不需要加水。混配好的药液不能放置过夜,必须当天用完。当天喷完药后,用清水冲洗药罐、喷药管及喷头,以免真菌孢子萌发形成菌丝,堵塞管道及喷头。可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农用飞机或直升机超低容量喷雾。常用剂量为50~100毫升/亩。
2.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草原毛虫技术
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GrNpv)和芽孢杆菌(B-1)组成草毒蛾生防制剂,由于添加少量能保护细菌活性、提高防治效果的助剂材料,形成“悬乳剂”剂型,在20℃隐蔽条件下保质期可达1年。本产品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草地害虫防治中推广应用已长达10余年。应用试验证明,本产品药效稳定,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防治效果完全达到规定防治指标。近年在川西北草原和青海草原推广应用防效达90%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有关部门安全性检测,该制剂经大鼠腹注和饲喂急毒试验,每千克体重LD50>10 000毫克,对人畜和天敌生物无危害,安全性良好,施用时无须禁牧,对环境和家畜产品无污染,有利于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畜产品的生产。
防治对象及用量:草原地区的草原毛虫和其他鳞翅目害虫:古毒蛾、草地螟、白刺夜蛾、黏虫等,制剂用量20~40毫升/亩,用水稀释1 000~1 500倍喷雾使用,在害虫3龄前防治,防效达90%以上。
3.类产碱假单胞菌和BT的复配制剂防治草原害虫技术
200亿个活菌/毫升类•苏悬乳剂有效成分是两种天敌微生物:类产碱假单胞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其组分中一种能产生25千道尔顿的毒蛋白,对昆虫有很强的灭杀作用;另一种能产生几丁质降解酶,能强烈侵蚀破坏昆虫消化道围食膜的几丁质组分,促进毒素进入虫体组织和血液,两种成分可形成显著的互相增效作用,使用该制剂防治蝗虫和草原毛虫、古毒蛾、草地螟、白刺夜蛾、黏虫等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
经有关部门安全性检测,该制剂经大鼠腹注和饲喂急毒试验,每千克体重LD50>10 000毫克,对人畜和天敌生物无危害,安全性良好,施用时无需禁牧,对环境和家畜产品无污染,有利于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畜产品的生产。
用量:15~30毫升/亩,稀释1 000~1 500倍喷雾。
技术依托单位: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政编码:100018
联系人:张泽华
2.北京克劳沃植保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望京科技园众运大厦A座1303室
联系电话:010-64399255
联系人:周秋元
B.器械防治鼠害技术
技术要点:
1.鼠夹防治鼠兔技术
(1)操作技术:该鼠兔夹由底板、夹杆、弹簧、踩板、跳杆等组成。使用时,用左手压倒夹杆后部,同时用右手把跳杆穿入踩板的跳杆孔内,装好的高原鼠兔夹安放在鼠兔出入活动的洞口内,鼠兔出入活动时踩踏踩板后,跳杆脱离踩板孔,在弹簧的压力下夹杆复位夹击,鼠兔命中率高达100%。鼠兔夹成本相对较低,且可反复利用,小巧灵活、使用简便、便于携带,实用性强。适用于牧户开展小规模、一家一户的灭鼠工作。
(2)注意事项:使用时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操作人员头部与鼠夹保持适当距离,手不要放置在底板与夹杆之间,防止伤人。严禁小孩玩耍。布夹周围做一明显标记,以便寻找。
2.弓箭防治鼢鼠技术
(1)操作技术:该草原鼢鼠箭由底板、推板、跳杆、立柱、刺针、弹簧等组成。根据鼠洞被挖开后,草原鼢鼠怕风、羞光,其原理是利用鼢鼠拱土封闭洞口的习性使用鼠箭,鼢鼠拱土时将推板推动,跳杆脱离推板,弹簧拉动跳杆,刺针即刻击发下刺,刺中鼢鼠身体中心,有效洞口捕杀率达100%。鼢鼠箭使用简便,容易操作,便于携带。
(2)注意事项:使用时严格按说明书操作,严禁小孩玩耍,谨防伤人。布箭完毕后应在其周围做一明显标记以便寻找。灭鼠后将周围散土归回洞中恢复草地原样。
技术依托单位:
1.青海省草原总站
通讯地址:西宁市胜利路71号
邮政编码:810008
联系人:张生合
联系电话:0971-6153641
2.青海省江河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天峻路中段
邮政编码:810003
联系人:何世骅
联系电话:0971-5318202
C.草原牲畜豆科醉马草中毒综合防治技术
豆科醉马草学名叫疯草,是豆科棘豆属和黄芪属毒草的总称。牲畜采食这种毒草后可引起以慢性神经机能障碍为特征的中毒,能使牲畜发疯,故形象地把这类毒草统称为疯草。主要危害是引起牲畜中毒死亡、影响牲畜繁殖机能、妨碍畜种改良、降低草场利用率。据调查,我国豆科醉马草约有45种,其中危害严重的主要有13种,主要是棘豆属的黄花棘豆、甘肃棘豆、小花棘豆、冰川棘豆、毛瓣棘豆、急弯棘豆、宽苞棘豆、镰形棘豆、硬毛棘豆、包头棘豆和黄芪属的茎直黄芪、变异黄芪和哈密黄芪。豆科醉马草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宁夏、四川、云南、陕西等省、自治区的广大草原。
每年都有大批牲畜因采食醉马草而中毒死亡,给农牧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的稳定,而且动摇着农牧民对草原的安全感。
草原牲畜醉马草中毒综合防治技术就是本着保护草原生态平衡的原则,采用生态系统控制工程、投服疯草灵解毒缓释丸、添加解毒剂、采收后去毒利用或控制添加剂量等方法,最终达到安全有效地利用醉马草丰富的营养成分,又可防止牲畜中毒的发生。同时可遏制草原醉马草的生长和蔓延,保护草原的生态平衡,提高牧草资源的利用率。
增产增效情况:通过实施草原牲畜醉马草中毒综合防治技术,既可以将醉马草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还可以使这类危害草地畜牧业最为严重的毒草加以利用,丰富牧草资源,同时免除了人工挖除、化学灭除醉马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促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要点:
1.“疯草灵解毒缓释丸”预防牲畜醉马草中毒技术
“疯草灵解毒缓释丸”在牲畜采食醉马草季节前,通过投丸器将解毒缓释丸投入胃内,可在胃内缓慢释放,持续消除进入消化道的毒素。用量为羊每只投服2丸,鹿、骆驼、牛每头4~6丸,每100天投服一次,直至度过醉马草中毒季节。
2.生态系统控制工程预防牲畜醉马草中毒技术
根据草场上醉马草的分布情况,将草场分为3个区即基本无醉马草生长区(醉马草分布盖度或强度在10%以下)、低密度醉马草生长区(醉马草分布盖度或强度在10%~30%之间)和高密度醉马草生长区(醉马草分布盖度或强度在30%以上)。在生态系统控制工程内,严格控制牲畜在各区的放牧时间,进行轮流放牧。先在高密度区放牧10天或在低密度区放牧15天左右,在牲畜未出现中毒症状前,将牲畜转入基本无醉马草区放牧20天,使其恢复,排除体内毒素,如此循环,可有效地防止牲畜醉马草中毒的发生。
3.添加解毒剂预防牲畜醉马草中毒技术
解毒剂经安全性试验证实安全,无毒副作用,可在生产中长期使用。在牲畜的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解毒剂,可达到预防醉马草中毒的效果。具体用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0.04克。
4.醉马草脱毒利用技术
在醉马草生长茂盛的地区,选择醉马草营养成分较高的花果期,收割醉马草晒干,然后用清水或酸水(1%盐酸)浸泡2~3天,捞出晒干,可去除95%以上的毒素。脱毒后的醉马草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作为冬、春季节牧草匮乏时或灾害时的战备牧草。
5.间歇饲喂或控制采食量预防牲畜醉马草中毒技术
根据牲畜醉马草中毒为慢性蓄积性中毒的特点,让牲畜自由采食不经任何处理的醉马草14天,间歇14天(饲喂优良牧草),牲畜不出现中毒。或在牲畜饲草中加15%未经脱毒的醉马草,连续饲喂牲畜4个月,也不出现中毒现象。这种方法在干旱缺草地区,特别是冬春缺草地区适用,即在醉马草的盛花期收割,晒干堆放,在冬春缺草季节进行搭配间歇使用,可解决饲草不足的矛盾。
6.醉马草青贮利用技术
在醉马草生长的花果期收割,按照青贮饲料的制备方法进行处理,利用。青贮的制作:采用混合青贮法。采集的醉马草切成4~6厘米,每50千克醉马草中加1~2千克玉米粉(或大麦粉、糠麸),再加入解毒剂充分混合,装入青贮塑料袋分层压实,排净空气,封好袋口。每袋可装30~60千克。青贮袋封口几天后,青贮袋内物料开始自然下沉塌陷,封盖口可能出现裂缝,要重新压盖好,并控制青贮料的pH为4~4.2。青贮封口后22~30天可饲用。
7.技术的组装与集成
各地区应根据醉马草的种群生态分布特征、牲畜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草地的植被生长情况,以及牧民的实际接受能力等,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可以采取单一的防治技术,也可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进行有效组装。
适宜区域:我国西部草原受醉马草危害的地区,主要是西藏、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川、宁夏、陕西等区域
技术依托单位: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陕西省杨凌邰城路3号
邮政编码:712100
联系人:赵宝玉
联系电话:029-87092429
2.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联系地址:青海省西宁宁张路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人:莫重辉